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导读:
- **一、工程概况和技术创造**
- **二、施工挑战和应对措施**
- **三、项目意义和影响**
- **四、技术突破和未来展望**
2024年8月29日,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池河镇,夜空下的京沪高铁上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芭蕾”。中国中铁旗下中铁一局承建、中铁工业参建的合肥至新沂高速铁路(简称“合新高铁”)项目HXZQ-5标跨京沪高铁特大桥,在历经56分钟的紧张作业后,成功顺时针旋转67度,实现了全球首座四线高速铁路转体钢箱桁组合桥的历史性转体,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合新高铁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再次彰显了中国在高速铁路桥梁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技术实力。
**一、工程概况和技术创造
合新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全长约4.6公里,是合新高铁项目的决定因素控制性工程其中一个,该桥在153-155号墩之间,采用了一联(72.2+72.2)米超长钢箱桁组合梁设计,巧妙跨越了繁忙的京沪高铁线路,这一设计不仅标准极高的施工精度和安全性,还面临着复杂的技术挑战。
钢箱桁梁采用特殊的三角桁架结构,长度达到惊人的146米,宽度也达到了25.4米,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桥为四线桥结构,能够同时承载四条高速铁路线路的运营需求,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例,为了实现这一设计,施工团队采用了高性能耐候钢结构,箱桁节点间采用全焊接工艺形式,确保了桥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主梁的施工方式上,施工团队采用了异位拼装后转体的创造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减少了施工对既有铁路运营的影响,还大大进步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在转体经过中,施工团队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控制,确保了钢箱桁梁在旋转经过中的稳定性和精度。
**二、施工挑战和应对措施
跨京沪高铁钢箱桁组合梁的施工面临着诸多挑战,上跨位置距既有定远站仅405米,和京沪高铁成69°交角,施工空间狭小,安全风险极高,钢桁梁全焊接施工技术及转体工艺复杂,对焊接质量和配置精度标准极高,施工期间还需确保京沪高铁的正常运营,这无疑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施工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加强既有运行铁路路基稳定性监测和邻近既有铁路基坑施工监测,确保施工期间铁路运营的安全,二是开展大吨位转体称重配重和高精度转体施工研究,确保钢箱桁梁在旋转经过中的稳定性和精度,三是应用智能球铰技术,实现转体经过的自动化控制和实时监测,四是加强标准化文明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经过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三、项目意义和影响
合新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的成功转体,不仅为合新高铁的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影响。
合新高铁是华南、西南经中部地区至京津冀、山东半岛、东北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民族高速铁路网布局,加强内陆和沿海地区经济融合,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进步。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进步,合新高铁的贯通将加强沿线城市的交通联系和经济合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该项目的成功还将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进步,合新高铁的建成将加强长三角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联系和互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技术突破和未来展望
合新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的成功转体,不仅是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也是全球高速铁路建设领域的一次重要里程碑,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高速铁路桥梁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技术实力,也为全球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真贵的经验和借鉴。
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造,中国将继续在高速铁路建设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中国也将积极推广和应用高速铁路技术,加强和全球各国的合作和探讨,共同推动全球高速铁路事业的进步。
合新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的成功转体,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领域的一次历史性壮举,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合新高铁的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展望未来,大家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高速铁路事业将继续保持蓬勃进步的势头,为全球高速铁路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的这片热土上,合新高铁跨京沪高铁特大桥的成功转体,不仅是一座桥梁的崛起,更是中国高速铁路事业蓬勃进步的缩影,让大家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高速铁路事业将创新更多的巅峰和奇迹!